2019-11-05
阅读,生长
——记醴陵市“文学与表达”阅读课程研习营活动(孙家湾龙虎小学--刘美玲)
这日的秋,凉雨微微。然而,我却忆起刘禹锡的“秋日胜春朝”,因为,一场美的相逢,让这里“暖意”绵绵。
10月25日,担当者行动在醴陵市东岸小学举行“文学与表达”阅读课程研习营。担当者行动创始人张同庆老师、工作人员黄民玲老师,浙江长兴的唐刘莉老师、董春景老师远道而来,为醴陵的阅读种子教师指点迷津。市教育局匡佑生主任、田再红老师、阅读点灯人李云希老师陪同指导。
儿歌,开启美好征程
担当者的开场永远活泼,欢欣。笑容可掬的民玲带领我们进行儿歌热场。俏皮的动作,浓烈的氛围......老师们仿佛又回到儿时的美好。每一次的开场,既打开我们与童年的联结,亦代表着担当者行动始终如一、积极热情的风貌。
接下来是东岸小学江园校长致辞。一年的耕耘,东岸小学的“五彩阅读”课程开展得生机盎然,丰富着孩子们五彩的生活,也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。
教师成长路径探索
作为一名阅读种子教师,如何不断成长?张同庆老师和民玲老师带来的《教师成长路径探索》是一场及时雨。从外在来说,我们需要平台、机会。从内在来说,首先自己要喜欢阅读,有阅读推广的热情,有真正的行动,并从中感受到价值和幸福感。
张老师把成长路径分为四个阶段:
一是入门阶段。
二是进阶阶段。
三是专业阶段。
四是理想境界。
张老师高屋建瓴,对每个阶段应该怎样阅读、具体要有哪些行动,以及担当者行动可以提供的平台、要避免的误区一一细致指导。我们心中了然:一节课背后应该站着十几本书,甚至几十本,从一个作家或一个主题要生发出十几本的阅读量。这需要我们老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,而海量的阅读是根基。
张老师幽默而智慧,从实例入手,为我们引导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成长之路。老师说,内心积累足够的美好才会与美好有缘,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,认识阅读的价值,领悟阅读推广的真正意义。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一本书,带领孩子一起进行和伟大的不朽的作品和作者对话,传递人类真善美的精神。
学习之后,种子教师们对自己所处的阶段有了清晰的认识,开始进行分组研讨:在这四个阶段,你处在哪一个阶段?要继续往下走的话,我们还可以做什么?
老师们迅速组队,你言我语,切磋琢磨,未来规划初见雏形:从阅读的数量、质量、梯度等方面提升自己;多看名师视频,先学习、模仿,总结—成长,再总结—成长;要了解儿童,了解文本背后的故事;保持阅读的高度热情,激发家长的热情;坚持分享,寻求专业指导;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;进行资源整合进行有效的主题阅读;学会同一本书研读不同的版本,从中深入领会作者以及文本......
张同庆老师及时肯定,并结合这次研习之前种子教师们提出的困惑进行总结:“入门不难,有对阅读的喜爱与热情就算入门了。要利用一切可能去传递你对阅读的热爱、你的感受。初心不能忘,否则你就出门了,要时刻对阅读充满着内心的热爱。怎样引导孩子读有价值的书?读有价值的书有难度,主要在于老师的推荐引导。老师要足够了解学生,找到与学生兴趣点相吻合的地方。设计几个好问题,懂得卖关子,设置悬念让学生喜欢。高年级可以先做个别学生的工作,再让他们分享,最后达到让全班同学喜欢。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,布置有意思的作业。”
怎样具备文本解读能力?这是个难题。张老师适时地答疑解惑。
首先:要有量的积累,不同类型的书籍的积累。
其次:要多听名师的解读,多看解读案例。比如绘本,可以看《绘本什么了不起》。
第三:要有自己的实践和突破。借助某一次深入解读突破自己,一本书通了,其它就容易了。干国祥老师的文本解读是值得推荐的。视野很重要。多听课、仿课、上课。
上午的课程,有如拨云见日,又为我们的阅读之路注入了一股鲜活。
绘本同课异构研习
25日下午,董春景老师给我们带来绘本课程设计示范。她以激趣、读绘本、师生共读、拓展延伸四个基本流程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绘本设计的框架。读绘本要读什么?除正文以外要读封面、扉页、环衬、封底;师生共读时抓人物语言、对话、仿写、续写、预测等。
接着张同庆老师为我们指导具体的绘本教学设计方法。他强调,阅读课程中有“我”、“书”“娃”三大要素。我们在设计阅读课时,一定要从三者中找到融合点、交汇之处。
他首先提出阅读课程的设计四点。
一:兴奋点。能够满足特定阶段孩子心理需求的事件、话语或内容。
二:结合点。和孩子已有的个体经历、生活经验、知识有联系的内容。
三:生发点。能够激发孩子主动思考和表达的问题或话题。
四:发展点。孩子在认知、思维方法、各种能力方面的明显提升和变化。
张老师引导我们怎样设置绘本的目标。绘本阅读课一定要突破传统教学目标,要突出对想象力的培养、语言发展能力的培养、推理预测等思维能力的培养,审美能力的培养。目标要足够开放,足够契合孩子们特点。如《驴小弟变石头》就可以设计多处预测。
其中想象力的培养这一方面,张老师又分低中高年级来分别说明。低年级主要是发散性的想象;中年级要培养系统性的场景想象能力,完整想象能力,可利用思维导图,鱼骨图等;高年级要有可操作性、合理性的想象,要设计出高段孩子感兴趣的问题,比如《彼得.潘》可以这样设置:谁能做到让周围的环境生机勃勃?张老师还谈到怎样了解孩子的心理:认真记录,收集孩子们的想法,了解孩子们的喜好。
其次,张老师指导了阅读课程设计四步法。
第一:抓课眼。阅读文本和有关参考资料,根据文本特点,找到文本的入口,初步形成设计思路框架
第二:找内容。反复阅读文本,根据思路把文本中的有关细节和内容全部提取出来
第三:建结构。根据设计思路,大胆对文本内容和实验材料和步骤进行重组,建立这节课的结构,特别注意一定要注意能够通过材料的重新组合和安排,制造孩子的认知冲突,实现孩子的认知跃升和扩大。
第四:详流程。根据结构,补充、拓展和延伸内容,然后详细做好细节和步骤安排,设计层层推进的问题, 通过层次化的问题和明确的组织流程,展开师生和文本、世界、自我的多重对话,让孩子真正获得提升和成长。
张老师结合《夏洛的网》指导我们提取内容,结合《大脚丫跳芭蕾》指导我们按照自己的目标处理材料。我们专注聆听、思索回味,并进行实操。实操环节,我们分小组设计绘本《烦人的兔子》《小真的长头发》《活了一百万次的猫》。研读、思考、记录、交流......五份设计新鲜出炉。各个小组的课程设计既有不谋而合之处,又各有所长。
学员分享之后,张同庆老师及唐刘莉老师、董春景老师对各个小组的设计给予中肯的点评,提出宝贵的建议。
比如《小真的长头发》,要给范例、给支架,保持想象的夸张性。抓课眼,不要禁锢孩子的想象。课堂的开放性、趣味性和互动性一定要保持,要做到活而不乱。
《烦人的兔子》更适合四年级。我们可以关注细节,可以通过猜读的方式吸引孩子。问题不宜多,让学生自主发现书里的秘密。绘本课的道德意味不要那么浓,宜润物无声。还可以抓开头结尾来做设计,比如开头说这是烦人的兔子,但学完以后我们可以再问:这只兔子真的烦人吗?启发思考。提问的时候少确定答案,可以开放性的讨论,不要灌输观点。
张老师充分肯定了最后两组《活了100万次的猫》的设计。并建议通过强烈的对比设计问题、背景补充等方面来设计课程,理解作品。比如可以设计:虎斑猫啊,虎斑猫,你为什么不喜欢做......的猫呢?为什么会选择对它活了100万次不以为然的白猫呢?孩子达到的高度可能不一,但老师首先要达到很高的高度:生命的意义,真正的爱只要一次等。
最后是答疑环节,老师们现场提出自己在阅读课上遇到的困惑,张老师均不厌其烦详细解答。
阅读,生长
一天的研习结束,天已微黑。湿冷的小雨依然下着,但研习的会场仍散发融融暖意。学然后知不足,我们学习,我们触动,我们反思,我们收获,一年,两年,五年,十年......相信种子汲取阅读的力量,奋力生长,终会长成最美的花,最美的树,扎坚实的根,结丰硕的果。